上海智能制造发展前景分析

(摘要)

《中国制造2025》将智能制造作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主攻方向。推进智能制造,对推动“上海制造”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具有重要意义。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致“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贺信中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强调要共同推动人工智能造福人类。本课题对上海智能制造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围绕智能制造装备分析了各重点领域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并结合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继续推进智能制造发展的措施建议。

一、近年来上海智能制造发展现状

从发展环境看,首先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面临重大调整,对我国制造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与此同时,随着新一轮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智能制造引领制造方式变革、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也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第二,《中国制造2025》提出,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实现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第三,上海将智能制造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核心支柱,作为打响“上海制造”品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营造智能制造发展的良好生态。

近年来,上海智能制造发展呈现出4个方面的主要特点:一是传统行业加快转型步伐,一些重点行业总体上已经实现了向“以数据驱动”为特征的智能化阶段过渡;二是一批核心关键装备和工业软件取得突破,首台突破政策支持全市137台(套)重大装备实现自主突破,其中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首台、实现打破垄断、进口替代的装备占比超过30%;三是智能制造平台建设、标准研究取得初步成效,上海智能制造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率先运营,成立上海市智能制造产业协会,推动金融机构助力智能制造产业融资,上海单位牵头国家标准及试验验证18项;四是智能制造应用覆盖五大新模式,积极探索建立智能制造应用新机制。

从产业发展看,在重点领域培育了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不断创新开拓智能制造产品,积极尝试新技术。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系统集成均实现快速增长。

二、上海智能制造重点领域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机器人领域,上海已形成研发生产、系统集成、检测认证、服务应用等较为完整的全产业链。国内外巨头高度集聚机器人本体与系统集成联动发展,关键零部件实现自主突破。机器人公共服务平台日趋完善,机器人国评中心落户上海,上海市机器人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正在积极谋划。本市汽车、航空、医疗等优势产业为工业机器人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服务机器人开始应用于医疗康复、物流等专业场景。未来几年,中国将持续成为世界工业机器人增长的主要来源,上海机器人产业仍然会是增长极,将继续拉动本市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增长。

高档数控机床领域,加快向“数字、互联、智造”方向聚焦,形成了电气、航天、沈机三家企业和若干特色企业组成的“3+X”格局,企业特色鲜明。智能云科平台打造全新制造业态。随着本市数控机床行业持续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沈机智能的i5数控系统运动控制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未来将进一步打破垄断加大进口替代空间,随着下游市场逐渐复苏,未来几年有望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增材制造领域,优势企业快速聚集,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闵行莘庄工业区、宝山智慧湾科技园、吴淞口创业园等形成了各具特色的3D打印集聚区,产业集群初步形成。科技研发不断突破,成果转化机制顺畅,一些成果已开始应用于医疗、航天等重点领域。近两年,本市增材制造产业快速增长,但市场应用尚未全面打开,总体规模还较小,未来需要有针对性的产业化政策进行鼓励和引导。

智能传感器领域,国内首条8英寸“超越摩尔”研发中试线在上海启动运营,标志着我国在MEMS及先进传感器的研发和产业化已进入全新的快速发展阶段。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落地上海,为研发创新建立了重要的技术服务平台和协同机制。工业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传感器企业带来了巨大机会,在高端传感器方面虽然在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已实现自主供应,但尚无法满足大规模产业化的发展需求。

其他智能设备领域,智能网联汽车形成良好产业发展环境,除上汽集团外,快速涌现了蔚来汽车、威马汽车等独角兽企业,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工作有序推进。无人机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西虹桥北斗产业园推动北斗导航产业与无人机系统深度融合,优伟斯智能积极开展大型水陆两栖无人机研发。高端医疗器械方面,逸思医疗等企业凭借自主研发和智能化发展实现了企业的快速成长。

三、上海智能制造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建议

尽管上海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面临一些瓶颈问题。中美贸易摩擦影响逐步增大,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创新有待加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不多,产业实力有待提升,资金瓶颈有待破解;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针对以上问题,本课题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措施建议一是加快突破“卡脖子”技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企业开展技术攻关。统筹各方资源,支持系统集成商、软件开发商、装备供应商等以联合体形式协同创新、协同应用。围绕智能制造关键、共性、前瞻技术需求,促进优势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联合开展产业创新研究。持续打造一批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二是有序推进产业智能化改造实施以机器人应用为特征的自动化改造。推广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应用的智能化改造。支持人机协作和自主可控的智能制造应用示范。三是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支撑保障厚植人才优势,进一步优化完善人才落户政策,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加大人才公寓和公租房供应;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加大对基础性研究投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以需求为导向推动创新产品的市场培育,扶持有潜力替代进口的产品和产业;提供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坚持对国有和民营经济一视同仁、对大中小企业平等对待,加强智能制造相关政策的宣传和贯彻执行;促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推动资源开放共享、互联互通和深度合作,加强智能制造经验模式的交流推广,共同打造世界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上海沿江企业合作发展中心

                              201812